
钠基电池凭借丰富的钠资源和成本优势,成为锂基系统的理想替代方案,并且不同钠基电池表现出不同的应用特性。然而其实际应用仍面临能量密度低、循环寿命短及安全隐患等挑战。目前碳材料凭借可调节的物理化学特性,广泛应用于多类钠电池中,为提升电池性能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。因此,充分挖掘碳材料的多功能潜力尤为重要。通过发挥这种潜力,开发先进的多功能钠基电池成为可能。

近日,我校化材学院吴星樵博士/侴术雷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题为《Carbon engineering for sodium batteries: multi-role architectures bridging material design and hybrid system innovation》的综述论文。该综述针对碳基材料在不同钠电池中的角色和功能转变,系统地探究了碳基材料在四种钠电池(钠离子电池,钠金属电池,无负极钠电池,固态钠电池)上的应用、结构参数上差异及共性表现,总结了碳基材料在钠电池中性能表现的多种本征/非本征的影响因素。此外,以多功能的碳基材料为基础,提出了”插层驱动“和”缺陷诱导“双储能模式的杂化钠电池,并针对不同工作环境提出三种自适应的工作模式(标准、增程、生存)。
我校为第一通讯单位,我校研究生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. Soc. Rev. 上发表论文(第一作者是我校化材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温钱雄和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闯闯)。我校化材学院吴星樵博士/侴术雷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。相关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的资助。
一审:李佳函
二审:温正灿
三审:雷云祥